21天快速过广东红军怎么做到的?

产品简介:
万里长征艰苦卓绝,爬雪山、过草地,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几乎无人不知。但有一段历史,在影视作品中较少提及。中央红军离开苏区(赣南闽西)后,长征第一站就是广东。从粤东北到粤西北,横跨粤北地区,中央红军以快速通过形式,用20多天时间走出了广东。
1934年10月5日,红军代表潘汉年、何长工与粤军代表在寻乌秘密签订了停战、通商、互通情报等五项协议,其中第五条便是: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这是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统一战线的结果。按照“秘密协议”,粤军陈济棠给红军让出了一条宽40华里的通道,使红军较为顺利地于10月25日进入韶关南雄。
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短短21天内,红军先后穿越了南雄、仁化、乐昌三地,双方基本按照达成的协议行动,红军突破了设置的三道封锁线,没有过大数量的战斗伤亡,还争取喘息的时间,正是这种保存,为湘江战役的严酷战斗并最终,提供了军力支持。
“五岭逶迤腾细浪”,在《七律·长征》中,以其浪漫主义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粤北时翻山越岭的图景。
中央红军突围转移,首先要面对的对手是粤军陈济棠,此人掌握广东省党政军大权,有“南天王”之称,他还是个坚定的分子。南昌起义失败后,他亲率大军堵截由叶挺、贺龙带领的起义部队;长期对广东境内的革命根据地展开大规模“围剿”……
面对这样的对手,如果没有很好的策略,红军在粤北要面临血战!早在1932年,朱德、率领红军在南雄打了一场艰难的“水口战役”,当时,红军歼灭粤军近两千人,全部退出了赣南根据地,中央苏区的南翼在一段时间内得到稳定和安宁。但粤军机动灵活顽强作战,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后来,在总结时说:“如像水口圩和团村这一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算作大胜仗,然而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一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來是很少意义的。”
所以在战略转移的酝酿时期,向周恩来提出对陈济棠开展双管齐下的军事和统战工作的建议。红军长征开始时,周恩来是重要军政负责人,他根据对广东军政情况特别是对陈济棠的了解,深知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以较小的代价夺取长征的通道,决定先行接触,争取达成减少军事冲突。
内部历来派系林立,陈济棠和蒋介石就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蒋介石让他担负阻止红军向南发展的任务,一方面想借陈济棠的力量围剿红军;另一方面,也削弱陈济棠的队伍,乘机侵占他的地盘。
陈济棠也深知蒋介石“一石二鸟”的用心,他并不想消耗实力。1934年9月,陈济棠主动示好,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秘密送到瑞金。周恩来、朱德很快接见了陈济棠的密使。通过与密使的交谈和阅读陈济棠的密信,周恩来和朱德判断陈济棠要求谈判是有诚意的,决定立即派人同陈济棠谈判,周恩来亲自指导此次谈判。
10月5日,中央、中革军委派潘汉年、何长工携带由朱德署名的介绍信前往江西寻乌罗塘镇同陈济棠的代表谈判。
1934年10月9日至11日,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五项协议: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粤军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应事先告诉粤军,粤军撤离40华里,让红军通过。
这次谈判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凭证,陈济棠是死不承认,红军方面也一直严守这个秘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何长工的回忆录出版,这段历史真相才被世人所知。
为保密起见,陈济棠将协议内容仅传达到旅以上军官,怕下面掌握不好,于是他又增加了一道命令:“敌不向我射击,不许开枪;敌不向我袭击,不准出击。”
红军开始行动以后,陈济棠的部队根据协议不顽强阻击,就做做样子演演戏。红军过境粤北时,仅同粤军发生两次团一级的较激烈战斗。
在此战略策略下,红军顺利快速突破了长征的第一道封锁线,蒋介石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封锁线还未完全就绪,红军就已经逼近,赢得时间上的主动。
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匆忙调派湘军和粤军联合在湖南汝城和广东仁化之间布置第二道封锁线。湘军非常积极,粤军却是表面应付的态度。在仁化县城的城口,粤军只有一个连防守,红军通过城口战役迅速突破了军队的第二道封锁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哪怕对方是曾经的敌人。这正是后来总结成的中国革命制胜法宝之一:统一战线。也正因此,红军得以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力突破三道封锁线。正如周恩来所言:“这次谈判对我们红军和中央机关的突围转移,起到重大作用。也就是说,这将使中央正式确定长征开始的时间和突围的方向。”
虽然有了“借道”协议,但并不代表红军入粤有了“金钟罩”。一方面,陈济棠害怕红军深入广东腹地,处处对红军设防;另一方面,红军还需要面对主力军、湘军的追击,所以一切行动都要快!
10月25日,中央红军顺利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继续西进。此时,军尚未看清红军的战略意图。中革军委决定趁军尚未弄清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之时,迅速沿赣粤和湘粤边界,向湖南汝城和广东城口之间地区前进。
11月5日至8日,红军进抵汝城以南、城口以北地域,通过第二道封锁线,转移的战略意图已显示出来。为阻止红军西进,军加紧调遣兵力,在粤汉铁路沿线的湘粤边界宜章地区布设了第三道封锁线。
红军面对中央军尾随,湘、粤军北南两侧压迫的情况,决定必须翻山越岭,抢占九峰山、翻越大王山。
可能就有人要问了,为何需要走崎岖的山路?与就此发生了第一次争吵,曾认为敌人既然还没有到达乐昌,为何需要放下平原不疾走乐昌。
认为敌人可能还没有到达乐昌,但我们也没有到乐昌,两只脚怎么能跟敌人的车轮比。如果不占领九峰山,敌人利用九峰山拦腰截断中央纵队向西前进的道路怎么办?最后经过侦查发现乐昌大道已布满军队正在向北开进,这才不再坚持。
最终结果也证明,占领九峰圩的正确决策实现了迅速向粤西北连山方向快速前进的目的,避免引起粤军误会红军会进入广东腹地而进行拦截的复杂局面。
从1934年11月5日开始,红军各部队相继撤离仁化城口,沿乐昌九峰山麓西行。为保证左翼部队安全,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于11月6日抢占九峰山制高点。同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五团冒雨艰难行军,胜利翻越大王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在《七律·长征》中,生动描绘了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粤北时翻山越岭的图景。而韶关乐昌的大王山,正是红军进入粤北后遇到的第一座高山。
为避免敌机侦察和轰炸,红军隐蔽行动,往往乘夜行军。时任红一军团一师宣传科科长的彭加伦在《大王山上行路难》中记载:“为了消灭九峰圩的广东敌人,部队今早三时就出发了,跑了一天,路上很少休息,已经跑了一百多里。雨越下越大,路越走越滑”“路旁都是万丈悬崖,脚下的泥已经有一尺来深,每人都是提心吊胆地撑着树枝,一步一步的下去,有些地方连脚都站不住,战士们都成了泥狮子”。
而在红军长征之初,堪称“大搬家式”转移。十几门山炮拆卸开,光一个炮筒都要四个人抬;还有印钞机、X光机、纸张等大批物资,有的军团超过1000副担子。就这样,红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这样严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行军速度,创造了奇迹。
时任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总支书记萧锋在日记中写道:“大王山山势很险,森林茂密,满山荆棘,行军很困难。”然而,“一切为着苏维埃”的信念,激励着红军战士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迎着困难向前进”,誓将高耸的大王山踩于脚下。
最终,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中央红军的两支前卫部队分别占领了军第三道封锁线的重要支撑点宜章城和白石渡。11月15日,红军全部通过敌军第三道封锁线,离开广东乐昌,向湖南宜章前进。
实际上,蒋介石对红军的去向和目的地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只是由于时间比较短和粤军的避战,前三道封锁线的组织程度较低,所以,很快就被冲破,而到了第四道封锁线的时候,军队的准备时间稍微充实了一些,组织程度有所提高。
但从事实上看,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的三路大军即中央军、桂军和湘军并未完全到位。也就是说,湘江战役还是只有部分军队完成部署,其他军队还在加急赶往广西湘江上游,如果全部到位,红军突破湘江的形势可能会更复杂严峻。
在红军到乐昌之前,和当地土豪劣绅对红军大肆进行造谣污蔑,说红军“杀人放火”,企图通过败坏红军形象,离间红军和群众的关系,为军事打击红军开路。所以红军到来时,很多村民都跑到山上躲了起来。
当红军来到村中宿营后,村民发现家里看到东西原封不动、一样不缺,村中老人受到了红军的照顾,又发现了留在菜地里的银圆,村民们之前听说的事情都没发生,各村的村民都陆续回家,明白红军是好部队。
有的村民十分过意不去,要把买菜钱还给红军。战士们坚决不收,他们告诉村民:“我们的队伍里大多数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和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和反动派不同,买东西要付钱,绝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让老百姓寒心。”
在乐昌白石三界圩一次解决部队宿营时的晚饭问题时,有两个红军战士来到村里借炊具。一位独自带着幼子守在家中的妇人为他们开了门。虽然心中有些疑虑,但是看到雨中的两个战士都脚穿草鞋,身穿单衣,妇人心里顿生同情,赶紧把两人请进屋里,给他们倒热水喝。
两个战士喝了热水,对妇人说:“我们是从江西来的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现在经过这里,请问能借用您家里的炊具吗?我们做完饭就还给您。”
妇人先前听说过散布的传言,却见眼前的红军温和有礼,与传闻中完全不同,心中的担忧和恐惧也都消除了。她立刻为他们取出炊具,看到两位战士身上的单衣,又走进房间,翻拣出两件打着补丁的外套和一条长裤,想要送给两个战士,供他们御寒。
然而,两个红军战士连连摆手说:“谢谢您的好意,但是红军有纪律要求,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您借炊具给我们就行了。”二人坚决不肯收下衣物,最终只借走了炊具,临走前还再三请妇人放心,告诉她用完后会立刻归还。
红军每次休整都抓紧时间开展宣传,发动组织打土豪、筹集军饷,救济劳苦大众。
无论行军、战斗、宿营,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如果用了群众的物品,都以高于当时的价钱付了银元或苏维埃纸。
以真心对待人民,人民也会还以真心。群众从红军的一系列宣传和实际行动中,认识到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苦百姓的翻身解放而斗争的。老百姓信任、感激红军,为红军送粮食送茶水,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伤员、当向导、站岗放哨等等,还有不少年青人参加了红军。
在红军占领仁化城口圩后,初冬的粤北山区夜晚寒气袭人,当地村民邀请红军进屋内御寒,但战士们宁可挨冻也不愿烦扰老百姓,晚上就在河边街、正龙街的屋檐下,双手抱枪,和衣而睡。村民们见衣着单薄的战士们露宿街头,纷纷将自家的商铺门板拆下来,铺上稻䓍,让红军战士睡在上面。
其中,还发生一幕“喜剧”。一位新红军战士在南雄乌迳圩购买日用品时想吃牛乳,几经辗转到一家杂货店见到架橱上摆着几瓶液水,以为是牛乳想买。店主告诉他是墨汁,不能吃。小战士来自瑞金,听不懂店主说的话,以为是店主故意不卖。
店主解释半天,没办法只好卖给他。小战士拉起塞子就喝起来,弄得满脸满嘴都是墨汁。一位红军指战员了解事情经过后,严肃批评了小战士,并向店主作了解释。小战士知道是自己搞错了,赶忙向店主赔不是。
也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力量,红军最终突破了敌人设置的一道又一道难关,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中国和红军得到群众支持拥护最终赢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是党和军队的力量源泉。
长征,锻造了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国革命的不朽传奇。而这座历史丰碑,也指引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90年后的今天,长征播撒下的种子悄悄发芽,在红军走过的地方茁壮成长,新变化、新气象不断涌现。
仁化县城口镇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一条“红军街”。当年红军路过时,不占老百姓的房屋,每天露宿街头。
与红军街隔河相望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是全省唯一一座以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纪念馆。纪念馆通过历史图片、文物、油画、雕塑以及声光电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粤北突围的峥嵘岁月。
万里红路串千村,当年红军走过的老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红色旅游成为多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南雄灵潭村以创建“红色村”为抓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多元化产业链,村貌日新月异。
红色革命老区村灵潭村,曾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2023年1月,《广东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发布,明确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建设,深入挖掘红军长征“粤北突围”等相关革命文物和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红军过粤北重点展示园、入粤首捷特色园、油山红军驻地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等重点项目建设。
韶关时刻牢记把红色资源利用,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成为高水平发展的底色。
长征,这条永不褪色的红色飘带,气贯长虹,串联起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它将继续在粤北大地续写新的传奇,迈向崭新时代!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主力来自张发奎的粤军,红军长征粤军放行,粤军对我军帮助很大